蛇类的结构(内部)特征由哪些部分组成?
蛇类的结构特征是由皮肤系统、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尿殖系统、神经系统和感觉系统所组成的。
蛇类的皮肤系统:
蛇类的皮肤系统是由表皮和真皮两部分组成。蛇体表鳞片是表皮的角质化产物,真皮由浅的疏松结缔组织、色素细胞以及深层的致密结缔组织组成。
蛇类皮肤色素细胞发达,不同种类的体色和斑纹亦不同。同时,每种蛇还具有固定的鳞片数,这是有别于其他蛇类的重要依据。蛇类的表皮一般是定期蜕换的,就是指蛇类蜕皮。其蜕皮的次数与生长速度密切相关,生长较快的蛇每1~2个月蜕皮一次,大多蛇类每年蜕皮2~4次,也有蜕5~6次的。
人工养殖条件下,所养品种的蜕皮快慢,亦与养蛇技术、饲料配比、地理环境有关,这也是检验养殖技术的一个重要依据。
蛇类的骨骼系统:
蛇类的骨骼系统包括头骨、脊椎骨和肋骨三部分。其骨骼系统发育良好。头骨系由脑质咽颅和皮颅组成,具有较大的活动性,使口腔张得更大,可张开达130度角,能吞食较大的食物。蛇类的脊椎骨由212~232个锥体连接而成,多者可达500块。脊柱分成寰锥、枢锥、躯锥及尾锥四部分。寰锥与头骨的枕骨踝关节连接,能与头骨一起在枢锥的齿突上转动,增大了头部的灵活性。蛇类没有胸骨,其肋骨成对地附着在躯锥的锥体上,可达100~200块,这样既能支撑肢体,保护内脏,又便于灵活地运动和盘蜷,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能支配腹鳞完成特殊的爬行动物
蛇类的呼吸系统:
蛇类的呼吸系统是由鼻腔、喉头、气管和肺的4个部分组成的,主要功能是完成气体交换的生理功能。
蛇类的鼻腔包括内鼻孔、鼻腔和外鼻孔三部分。外鼻孔位于吻的两侧(水生种类的蛇则偏向背面,有利于露出水面呼吸)。内鼻孔位于口腔前背壁面。在进行呼吸时,外界空气由外鼻孔进入鼻腔,再经内鼻孔与喉相通。
蛇类的喉头开口位于口腔底部的前方、蛇鞘的后方,有3块软骨组成。喉口为纵裂状,是气管的开口。蛇类吞取食物时,喉头常逸出口外,不致影响呼吸。蛇类的喉头没有声带,因此不会发声。但有的蛇,如眼镜蛇和眼睛王蛇,虽没有声带,在发怒时仍能发出“呼呼”的恐吓声,以次威胁对方。这是由于躯干肌肉的紧张性在特定情况下骤然增强,能够把肺内贮存的空气快速压出,再经过肺部及气管,最后由较狭小的喉口吹出,当气流经过气管时,产生振动而形成声音,此声音源于口腔的共鸣。
蛇类的气管较长,约为食管的一半,是由许多不完全的软骨环购成的,软骨环的形状类似字母C。软骨环之间,靠膜性结缔组织相连接,背侧的缺损由结缔组织所填充。其后端与肺相通。自肺的前端开始,气管在背面的软骨环缺损处,有一条长沟与肺直接相通。气管沿着肺中线向后延伸,直到肺的前2/3处分叉,形成左右两只气管。其支气管极短,仅由几个软骨环组成,长度约1厘米。气管与支气管共为蛇类的呼吸通道。
蛇类的肺部一般呈长囊状,左右两肺差异颇大。绝大多数蛇类的左肺都大大缩小,甚至完全消失。惟有蟒蛇和闪鳞蛇有一个机能性左肺,即使如此,其左肺也明显比右肺小。蛇类为弥补这一原始缺陷,一部分靠右肺向后延长,一部分靠气管形成的一个附加的呼吸面,即所谓的气管肺,以次来增强呼吸的能力,完全正常呼吸。
蛇类的右肺比较发达,前端起于咽喉部,后端止于近胆囊处,长度约为体长的1/10。其右肺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为全肺长的2/5左右,其内壁有许多呈蜂窝状的肺泡,在肺泡上分布有无数微血管,为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其后部肺内壁光滑,无蜂窝状结缔组织,呈薄囊状,是贮存空气的场所。蛇类无胸骨,借助于肋骨运动,导致胸膜腔的扩大或缩小,从而吸进新鲜空气,排出肺脏的二氧化碳,进行气体交换,最终保持呼吸畅通。但肺的通气还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这点要引起养蛇户的注意。
大多数蛇类是陆生蛇,多进行肺呼吸。但也有水生的,虽然蛇类的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器官,但其皮肤也具有一定的气体交换功。例如,海蛇中的长吻海蛇至少潜水至20米深度,它就是通过皮肤排出二氧化碳,来进行气体交换,保证正常呼吸的。
蛇类的肌肉系统:
蛇类的肌肉系统包括头部肌肉、躯干部肌肉、尾部肌肉以及皮肌。头肌分布于头的背面、腹面、两侧以及眼的周围。躯干部的肌肉分为轴上肌及轴下肌。轴上肌位于脊椎骨的上面,轴下肌位于脊椎骨的下面,并有长肌和短肌之分。尾部肌肉结构基本与肌肉一样。蛇类肌肉系统中,皮肌发达且在完成运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分布于躯干部的腹面,包括上肋和下肋皮肌。这些皮肌的收缩,可以改变蛇鳞的位置和肋骨的移动,以此来完成蛇类的爬行。
蛇类的消化系统:
蛇类的消化系统是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其消化道随着身体的结构形成一根笔直的管子,由口腔、食道、胃、十二指肠、小肠、直肠、泄殖肛腔、泄殖肛孔、肝、胰等组成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其中消化腺包括肝、胰、毒腺、唇腺等。蛇类的消化管起于口腔,止于泄殖肛孔,是一条既长而各部位的口径义具有一定差异的长管,这样有利于蛇的消化和吸收,不会妨碍消化道内食物的蠕动,其伸缩性极强,故蛇一次性可以吞吃大量的食物。
蛇类的口腔位于上、下颌之间的空腔,由舌和齿构成。蛇齿数量较多,着生于上颌骨、腭骨、翼骨和齿骨上,并有分化。口腔是蛇类进食消化的“第一站”。
蛇类的食道长而直,约为体长的1/2。其内壁具有明显的纵形皱褶,前端与口腔相连,食道壁较厚具有极强的伸缩力。因此,蛇的食道可以通过较大的食物。
蛇类的胃是消化道中最大的膨胀部分,呈直管状,其长度约为食道的1/4。蛇胃的肌肉也比食道发达。胃的内壁可见粗大的纵囊,伸缩性很强。蛇的消化过程比较缓慢,故食物在胃中停留的时间比较长,一般多为7~10天。
蛇类胃的后部与十二指肠和回肠相连。十二指肠短而直,长度仅1厘米左右,蛇胆汁和胰液分泌到十二指肠。回肠略弯曲,总长度与食管大约相等,其前后分别与十二指肠和大肠相连,呈左右来回状盘曲在蛇体的腹部,具有吸收水分的作用。蛇类的小肠比较细小,肠壁也轻薄,但比食道厚,有发达的肌肉与黏膜层,以增加小肠消化与吸收的面积。
蛇类的直肠位于小肠以下,状短粗,其长度大约为食道的1/10,直肠的末端是泄殖肛腔。
蛇类的泄殖肛腔是大肠、输精管(输卵管)、输尿管、交接器共同开口的地方,故蛇的屎尿不分,排泄物及食物的残渣常混成半液状的物质,经由泄殖肛孔排出体外,完成正常的新陈代谢。
蛇类的消化腺亦称为毒腺,为毒蛇所特有。一般位于眼的后下方,口角的上方,上颌的外侧。毒腺的大小与蛇的种类和蛇体的大小以及伞长成正比。蛇腺导管与蛇毒前部向前延伸形成,是与毒牙基部连接的管道。所有的毒蛇都有口腔黏液腺,它的这些黏液,不仅可以湿润食物,更主要的是毒腺分泌的毒液中含有多种腺体,亦称为消化液。
蛇类的循环系统:
蛇类的循环系统是由心脏、动脉和静脉等组成的,负责为机体提供营养物质和排出代谢物质。
蛇类的心脏位于体腔前部,但不同种类的蛇的心脏位置存在一定的差异。蛇的心脏分为心耳(相当于心房)和心室。心耳义分为左心耳、右心耳,身体各部分新陈代谢回来的浊血经静脉窦流入右心耳,而左心耳接受由肺静脉回来的干净血液。蛇的心室还没有完伞分隔开,所以心室的血也仍有部分浑浊不清,但属正常。
蛇类的血管电有动脉、静脉之分,凡离开心脏的血管称为动脉,而回到心脏的血管称静脉。从心脏分出的有三条动脉干,即左大动脉弓、右大动脉弓及肺动脉。静脉主要由体部前段会向心脏的前腔静脉和体部后端会向心脏的后腔静脉,汇经静脉窦流入右心耳。
蛇类的尿殖系统:
蛇类的尿殖系统包括泌尿系统及生殖系统。
蛇类的泌尿系统包括一对肾脏和输尿管。其肾脏属于后肾,位于体腔后部,呈长形,色为亦褐或棕红色,是蛇类体内成对器官最大的一对。两肾位置交错,右肾较左肾位置略前,同时也长于左肾。在每个肾脏内侧的前方,分别由1个输尿管向后延伸,直达泄殖肛腔。在雄蛇体内,左右输尿管再将入尿殖肛腔的地方,分别与左右输精管合并,开口于尿殖肛腔前部的背壁。在雌蛇体内,左、右输尿管分别开口于尿殖肛腔中部的背壁,不与输卵管合并。其臭腺位于尾基部,有1对,呈长囊状,开口位于尿殖肛腔后外侧缘。在发情期分泌特殊气味的分泌物,以此招引雄蛇进行逐偶和交配。蛇类无膀胱,屎尿一同经过尿殖肛孔排出体外。
蛇类的生殖系统为雌雄异体,包括雄性生殖系统和雌性生殖系统。雄性生殖系统包括睾丸、附睾、输精管、交接器(半阴茎)和臭腺所组成,左、右各一个。雌性生殖系统包括卵巢、输卵管及臭腺各一对。
蛇类的感觉系统和神经系统:
蛇类的感觉系统由眼、耳的柱骨、内耳、颊窝、舌、锄鼻器和鼻组成。感觉器官的功能是接受外界环境的各种不同刺激,再通过神经冲动,完成感觉功能。
蛇类的眼睛看似明亮有神,但是视力却很弱,是个十足的“近视眼”。这是因为蛇的双眼着生于头的两侧,能够达到的可渊节视野重叠范围是极其有限的。所以,蛇的视力很差,几乎1米以外的物体很难看见。再者,蛇的眼后没有视凹,直接导致视力不敏锐,尤其对静止的物体更是视而不见。它只能辨认距离很近的活动物体,这就是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饲养的大部分毒蛇不吃已死食物的主要原因。
另外,蛇的眼睛与其他脊柱动物相比,其构造是比较特别的。蛇类没有眼睑,眼球不能转动。蛇的眼睛没有角膜,是由一块固定的、透明的环状鳞片保护起来的。这块环状护眼鳞片,同其他鳞片一起蜕皮,一起更新。因此,蛇的眼睛不能闭合,就是睡觉或死了也给人一种睁着眼的感觉。
蛇类视力最弱的时候,是在蜕皮前期。它的皮肤达到一定程度和时期就要更新蜕皮,其表皮会在几天内变成粗糙的乳白色:这时候的蛇几乎完伞变成了瞎子,直到表皮完伞蜕去,蛇才恢复原来那点可怜的“弱视力”。
蛇既是瞎子也是聋子,这是因为它没有外耳、鼓膜、鼓室和耳咽管,故听不见周围传来的声音。但是蛇有发达的听骨和内耳,能十分敏锐地接受地面振动传来的声波刺激,所以人或动物在地上行走时或用棍棒敲打地面的声音,能把蛇驱赶走。
蛇的嗅觉是比较发达的,它的主要嗅觉器官是由锄鼻器和生长在口腔内的舌头共同组成。蛇的锄鼻器有一对,位于口腔顶部腭骨前方深凹处,通过嗅觉神经与脑神经相连。但是锄鼻器并不与外界相通,要实现它的嗅觉功能,必须借助于舌头。蛇的舌头义叫“蛇信子”,细长有分叉,总是不停地吞吐着,特别是在爬行的时候,舌头吞吐得更快,样子令人畏惧,常被人们误认为是有毒器官,实际上它并没有毒。舌头的基部有舌鞘,鞘内可以容装整条舌头,当舌鞘收缩时,舌头迅速从鞘内弹出。所以,蛇不用张口即可以吐舌。蛇的舌头尖上有丰富的黏液和许多敏感物质,起触觉和味觉的双重功能。
蛇类虽然不是惟一的无足动物,但无疑却是无足爬行动物中最出色的种类。蛇无足,行动却自如、快速、敏捷,这是因为蛇的整个身体都是运动器官。因蛇的脊椎骨很多,且短而宽,每个脊椎骨都与肌肉和鳞片相连,并且相邻的脊椎骨可相对上下弯曲28。,左右摆动50。,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就形成了蛇独特的缠绕功能。再者,蛇脊柱两侧各有一组肌肉,一侧收缩时,另一侧舒张,这种一张一弛的波浪式运动能从头至尾在身体两侧及相反位置传递。如果这种波浪式运动在传递过程中没有遇到阻碍物,这些肌肉活动所形成的弯曲就会毫无阻力地通过伞身;但如果地面凹凸不平或坎坷狭窄,蛇的弯曲运动就会受到干扰,并在每一处身体接触点产生压力,这种压力便是蛇向前运动的推动力。若在光滑的玻璃板上或地板砖上,蛇就不那么爬行自如了。蛇的脊椎骨在活动时也会受到一定角度的限制,这使它转弯和掉头都会受到影响,爬行速度自然慢了许多。
大多数蛇类的最快爬行速度是每小时1.5千米,有几种速度较快的蛇,约每小时6千米,与人类步行的速度差不多。爬行动物较快的蛇非乌梢蛇莫属,爬行较慢的有蝮蛇、赤链蛇。
蝮蛇科的毒蛇,如蝮蛇、五步蛇、竹叶青、烙铁头等,在头部两侧鼻孔与眼之间各有一凹陷,称为“颊窝”。颊窝系上颌骨的深凹,前宽后窄呈三角形,有一颊窝膜把它分成里外两部分,外面由一个小孔与空气接触。薄膜上布满神经末梢,对红外线特别敏感,故义被称为“热感应器”。能辨别来自辐射面小于O.1~O 3℃的温差变化,并且能准确地确定方位,这对于它们寻找食物和御敌有着重要作用,这种独特结构,在夏秋两季凉爽的晚间更显优越性,因此时猎物与周围环境的温差更大。蟒科的部分种类在唇部有唇窝,也是热测位器。蝰科中的某些种类在鼻孔上方有小窝,其神经分布与颊窝相似。
颊窝不仅有助于蛇类觅食和躲避天敌,而且更有利于雄蛇求偶,找寻同种雌蛇交配。具有颊窝的毒蛇有扑明火的习性,所以夜间明火照明在野外行走或捕蛇应特别小心,以免被咬伤。
蛇类的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和外周神经两部分。中枢神经由脑和脊髓构成,是蛇类的支配系统。外周神经由脑神经和脊神经构成,是一种感觉、运动神经。 蛇类神经系统不发达,但应急反应比较灵敏,已能适应各种比较高级的活动。